观三国演义有感500字 观三国演义有感500字五年级
一、观三国演义有感600字最全面的一篇
寒假, 我看了<>这本书. 这本书反映了三国时期三国鼎立的政治局面. 在众多人物当中, 我最崇拜的是魏国的创始人—曹操. 曹操, 字孟德, 小字阿瞒, 相国曹参的后裔. 我非常欣赏他求贤若渴的质量. 他为了求得关羽, 不惜赠送千里马、玉帛、美女 ,且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 还上奏皇帝加封关羽为汉寿亭侯. 在许攸来投他时, 他竟然连鞋子都没穿就跑出大帐迎接许攸,官渡之战之因此能取得胜利,许攸功不可没.曹操的辉煌就在于能够理贤下士,重视人才.但曹操自身也存在着致命的缺点.他生性多疑,导致屡次中了诸葛亮的计.由于杨修猜到了曹操的内心所想,曹操就认为杨修是个危险人物,于是找了个借口把杨修军法处置了,曹操也因此大败而归.曹操临死前夕,曾召华佗给他看病,华佗认为只有开颅手术才可医治,曹操误以为华佗要杀他,因此把华佗斩了,一代神医就这样死于一代奸雄之手,这不能不说是历史性的悲剧. 后人称曹操是一代奸雄,但我不这样认为,曹操的雄才伟略是人所不及的。 刘备不能堪称英雄,他只能称是明主,,他的天下是诸葛亮帮他打下来的,几乎所有事务,他都需要诸葛亮来出谋划策,后来,他却为了替自己兄弟报仇,丧失了六十万将士的性命. 朝中虽有诸葛亮等人把持,可兵力不够,怎样抵挡?刘备有时的表现是不顾大局,有时还有点惧强之嫌,由于当时刘备的势力还不及曹操的特别其中一个.而曹操的主力部队在袁绍那里,因此没有一举歼灭刘备,使得刘备侥幸逃过此劫才一步步壮大起来的. <>是一部巨作,此书气势磅礴,诚实地再现了三国时期战事宏大的战争场面,及人才辈出,各领风骚的英雄时代,堪称文坛佳作。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无论兄弟们!敬希采纳,至为感谢!
二、《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600字以上~
一、诚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诚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然而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由于,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诚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想法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说到底,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梦想。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并不完全是诚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见解,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见解,缘故就是这种见解是符合儒家想法,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见解的。因此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特点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由于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经过,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三、求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两篇, 最好是一篇各写一个人物的, 我已经写了关羽 刘备 诸葛亮, 要原创啊 拜托了
再谈诸葛亮 卧龙主内政凤雏为军师,二者得一可安天下,兼得则可得天下。而水镜先生的这番话完全被世人片面扭曲了;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诸葛亮过于神化“诸葛之谋近乎妖”。实则诸葛亮在内政上是一把好手,但在带兵和谋略上要逊于司马懿一筹,甚至还不如周瑜——六出祁山均失败,而其中只有一次陷司马懿于死地,而司马懿却多次击败他。明知蜀国整体国力不如曹魏,还仍旧我行我素与之空耗,可见其战略眼光还是略有不足。 除此之外,诸葛亮也不会培养人才。他事必躬亲,看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何尝不是自恃才高,不把其他人放在心上?要知道,一个民族是否昌盛,不单看现在的当权者是否有才能,也要看这个民族的年轻一代的才能是否足够。正所谓“民族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终究还是后代子孙们的”如果一个民族后备力量不足,恐怕一代之后就会衰弱,三代后必然灭亡。诸葛亮处理军政时,只讲神秘,“附耳过来”“锦囊妙计”看起来高明无比,魏延出谋奇袭司马懿,他却将其喝退一旁,极大的打击了中下层官员的信心,扼杀了下属官员的思索之心。因此他死后西蜀除姜维外再无一人可堪大用,而姜维没有诸葛亮的人格魅力,难挑大梁。反观曹魏,后期的人才培养远远超过蜀吴,加上其雄厚财力、资源,夺得天下乃是早晚只差而已。 诸葛亮绝非忠于汉室之人,不然他也不会劝刘备立国为蜀,称王称帝。只是他相当自负,只想成为谋主,因此他才会看上没有丝毫根基的刘备,而不是根据天下大势选择曹操。诸葛亮辅佐刘备,延长了三国分裂的时刻,阻碍民族统一;三国分裂持续之长,耗费国力人力之多,直接导致中原地区十室九空,而草原狼族借机休养生息,空前壮大,为以后的五胡乱华创新了良好的机会,因此,我个人认为,诸葛亮是导致五胡乱华的最主要帮凶其中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