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提出的时间节点与背景探究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出与进步经历了明确的政策演进经过,其源头可追溯至民族层面的教育理念革新,并在后续课程标准修订中逐步具体化。下面内容是关键时刻节点及相关背景:

1. 民族层面“核心素养”概念的首次提出(2014年)

  •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正式提出“核心素养”。该文件明确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进步和社会进步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要求将其贯穿于各学段课程设计中。
  • 2.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步构建(2017年高中课标)

  • 2017年,《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提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会”框架
  •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全球(数学抽象、直观想象);
  • 会用数学的思考思索全球(逻辑推理、运算能力);
  •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全球(数学模型、数据分析)。
  • 3. 小学阶段核心素养的正式落地(2022年义务教育课标)

  •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将“三会”核心素养体系延伸至义务教育阶段,包括小学:
  • 小学阶段核心素养表现:数感、量感、符号觉悟、推理觉悟、模型觉悟、数据觉悟、应用觉悟、创新觉悟等;
  • 初中阶段:进一步升级为抽象能力、推理能力、模型觉悟等。
  • 该课标强调核心素养的三特性:内涵一致性、表现阶段性、表述整体性。
  • 4. 前期铺垫与地方操作(2013–2019年)

  • 2013年起:“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热点,各地开始探索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入。
  • 2019年:地方操作深化(如湖南武冈市实验小学启动省级课题《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研究》),推动核心素养从学说向课堂操作转化。
  • 核心时刻线拓展资料

    | 时刻 | 事件 |

    | 2014年3月 | 教育部首次提出“核心素养”概念,要求贯穿各学段课程 。 |

    | 2017年 | 高中课标首次定义数学学科“三会”核心素养框架 。 |

    | 2022年4月 | 义务教育新课标发布,明确小学阶段核心素养内涵及表现 。 |

    | 2022年秋季| 新课标正式实施,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全面进入教学操作 。 |

    关键说明

  • 政策延续性: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民族“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细化,其内涵继承自2011年版课标的“十大核心词”(如数感、推理能力等),并在2022年版课标中整合为“三会”导向的体系框架。
  • 操作意义: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数学教育从“聪明本位”转向“素养本位”,注重数学思考、现实应用与终身进步能力的融合。
  • 如需了解具体教学案例或深化路径,可进一步查阅地方课题成果(如湖南武冈实验小学的操作)或课程标准原文。